8月5日,晶泰控股宣布其子公司深圳晶泰科技与美国DoveTree Medicines达成近60亿美元合作协议。继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53亿美元AI制药合作后,中国AI制药领域在半年内创下了第二笔超5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这不仅是一笔巨额交易,更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出海模式的历史性跃迁——从单一产品授权升级为核心技术平台的整体输出。
此次天价协议的交易结构为 1亿美元首付款(分两笔到账,首笔5100万已收) + 58.9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 个位数百分比销售分成。晶泰将利用其“AI+机器人”平台,为DoveTree开发肿瘤、免疫炎症、神经及代谢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而DoveTree将获得这些候选药物的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传奇教授的选择:为何是晶泰?
DoveTree创始人Gregory Verdine是哈佛史上最年轻化学终身教授,创立的12家公司中有7家成功上市,其主导的丙肝药物销售额超百亿美元。作为“不可成药靶点”领域的开拓者,他对技术路线的押注极具风向标意义。
横向来看, 对比荣昌生物将已上市药物泰它西普海外权益授权(首付4500万+里程碑41亿),晶泰在“idea”阶段项目即获超1亿美元首付,估值跃升明显。
纵向来看,晶泰在2023年与礼来的合作总额仅2.5亿美元,此次交易额呈指数级增长。
Gregory Verdine在化学生物学圈的地位,很大程度来自他对“不可成药”靶点的开拓:他发明的“订书肽”技术让原来被认为无成药空间的转录因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变成可干预对象。这类靶点研发亟需能同时攻克“计算设计”与“湿实验自动化” 的工程化体系。
晶泰的价值不仅是算得准,更是做得快。
晶泰的“AI+机器人”平台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生成千万级虚拟分子库,再利用AI模型精准预测活性、成药性及可合成性。随后,由机器人7×24小时做固相/液相合成、纯化、QC,把“设计-合成-测试”闭环缩到两周以内;跑出来的真实实验数据又回流到模型里持续迭代。机器人实验室目前部署了超过300台自动化工作站,每天能完成上万次化学反应。这一“数据飞轮”在过去几年里给礼来、强生、辉瑞都用过,礼来项目里把苗头化合物发现周期从平均18个月缩短到6个月,成本砍掉三分之二。
DoveTree选择晶泰,还隐含一条地缘政治关系。在中美生物技术合作面临审查压力的背景下,晶泰的全球化架构成为关键加分项。香港上市后晶泰主体已转至开曼架构,核心实验室分布于深圳、上海及波士顿,其中波士顿实验中心2024年二季度正式运营,直接雇佣了数十位本地PhD,从数据合规角度天然“去风险化”。
中国AI制药:从工具出海到基础设施输出
过去三年,中国AI制药公司出海模式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卖软件License,典型如冰洲石、英飞智药,但天花板明显;第二类是做CRO,比如药明康德收购的Insilico分拆出的Pharma.AI,本质是人力外包;第三类是晶泰这种“平台+数据”的重资产模式,把算法、机器人、湿实验打包成端到端服务。
晶泰模式代表了中国AI制药国际化的高阶形态,以“平台+数据+工程”重资产模式提供端到端服务,从“单点突破”(AI影像软件)转向“系统性基础设施输出”。60亿美元合作本质上是中国AI企业第一次首次以整体技术平台赢得全球顶尖客户认可,并获得与跨国药企(MNC)同等量级的估值。
60亿背后的考验与曙光
尽管前景十分广阔,但晶泰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容忽视。在本次近60亿美元的合作中, 有58.9亿美元款项与研发进展及商业表现强绑定,任一靶点临床失败都可能导致后续收益归零。
晶泰过去做的PoC多在临床前阶段,现在要证明自己设计出的分子在人体内同样安全有效。
然而,无论结果如何,这笔交易已重塑全球AI制药的价值坐标: 中国公司不再仅是“算法供应商”,而是成为不可或缺的“药物研发基础设施提供者”。晶泰用60亿美元的订单向世界宣告:在攻克人类疾病的最前沿,中国AI驱动的工业级研发流水线,已成为全球药企无法忽视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