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修改单。其中涉及GB 28050-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自2027年3月16日起实施。新标相较于2011年版进行了多项重要调整,强化了食品营养信息的规范性,也对分析检测行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
那么为新旧标准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相关分析检测技术和市场又将会有呢?仪器信息网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供大家参考。
一、检测项目与范围的扩展,推动检测需求增加
新标准要求营养成分表内的强制标示内容由“1+4”调整为“1+6”,新增了饱和脂肪(或饱和脂肪酸)、糖,并明确要求标示反式脂肪酸(当使用氢化油脂时),同时扩大了可选择标示的营养素范围(如维生素D、钙、铁等)。同时新标准对营养成分的允许误差范围也进行了细化,例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等成分的实测值需≥80%标示值,而能量、脂肪、饱和脂肪、钠、糖等需≤120%标示值。
新标的变化可能直接导致食品企业需对更多营养素进行定量检测,尤其对糖分精准测定的需求将显著增加。GB 28050-2025将“糖”纳入强制标示项目,明确专用于营养标签标示的糖特指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之和。这使得原本无需检测糖含量的食品必须通过定量检测确认实际含量。同时,新标准对糖的允许误差范围严格限定为“实测值≤120%标示值”,这也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提出更高要求,相关企业及检测机构可能需升级设备并优化前处理流程,以满足法规的要求。
二、检测方法体系的升级与技术适配压力
对于此次影响较大的糖类及脂肪酸检测,仪器信息网也查询了现行有效的标准方法。
以脂肪酸检测为例,GB 5009.168-2016明确规定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且需通过内标法或外标法或归一化法实现定量。
而对于糖类检测,方法标准更需要关注。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GB 5009.8-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替代GB 5009.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和GB 541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乳糖、蔗糖、乳糖的测定》,并于2024年3月6日正式实施。
GB 5009.8-2023在GB 5009.8-2016高效液相法和酸水解-莱茵-埃农氏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离子色谱法和莱茵-埃农氏法,即目前现行的糖类检测共有4种测定方法。
其中,第一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粮食及粮食制品、乳及乳制品、果蔬及果熟制品、甜味料、糖果、饮料及婴幼儿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通过将试样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经提取后,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示差折光检测器或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
第二法离子色谱法则适用于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通过将试样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经提取净化后,离子色谱柱分离,脉冲安培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
离子色谱法利用糖类物质在碱性溶液总中呈离子状态的原理,在糖类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中,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检测糖类具有灵敏度高、样品无需衍生处理等优点。
第三法酸水解-莱茵-埃农氏法与GB 5009.8-2016中第二法适用范围一致,适用于食品中蔗糖的测定。将试样除去蛋白质后,其中蔗糖经盐酸水解转化为还原糖,按还原糖测定,水解前后的差值乘以相应的系数即为蔗糖含量。棉子糖、水苏糖、低聚半乳糖、果聚糖、聚葡萄糖和抗性糊精等会对蔗糖的测定产生干扰。
第四法莱茵-埃农氏法适用于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乳糖的测定。试样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亚甲基蓝为指示剂,直接滴定已标定过的费林氏液,根据样液消耗的体积,计算乳糖含量。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低聚半乳糖等会对乳糖的测定产生干扰。
GB 28050的修订不仅是对食品标签信息的规范,更是对分析检测行业技术能力的全面检验。新标将于2027年3月16日起实施,在2年的过渡期间,各检测机构需要及时进行软硬件升级。可以看到,几项核心检测方法均涉及色谱技术,为了推动食品行业规范发展,帮助业内同仁提升相关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