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世尔科技推出的Vanquish Flex UHPLC液质联用系统代表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的最新成果,为现代分析实验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离能力和检测灵敏度。该系统专为高通量、高要求的分析场景设计,在药物研发、生物分析、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卓越性能。
Vanquish Flex UHPLC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由二元高压泵、自动进样器、柱温箱和检测器等核心模块组成,各模块均经过优化以实现最佳协同性能。系统配备的二元高压泵采用双活塞并联设计,最大工作压力可达1500 bar,流量范围0.001-5.0 mL/min,流量精度优于0.07% RSD。创新的主动活塞清洗技术有效减少交叉污染,确保分析结果的高度可靠性。
自动进样器采用双针设计,支持样品预冷却功能,温度控制范围4-40℃,精度达±0.5℃。创新的针内样品混合技术可实现在线稀释和衍生化反应,大大扩展了方法开发的灵活性。柱温箱采用半导体温控技术,温度范围5-110℃,控温精度±0.1℃,支持最多五根色谱柱的快速切换,满足多维分离需求。
检测器模块可选配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或荧光检测器,与质谱检测器形成互补。DAD检测器波长范围190-800nm,采集速率达100Hz,光学分辨率<1.0nm,为复杂样品提供全面的紫外光谱信息。系统与赛默飞质谱仪的无缝集成,实现了从色谱分离到质谱检测的完美衔接。
Vanquish Flex UHPLC系统在分离效率和分析速度方面树立了行业新标准。采用亚2μm颗粒色谱柱时,系统理论塔板数可达300,000 plates/m,较传统HPLC系统提高3-5倍分离效率。梯度延迟体积低至50μL,梯度精度<0.2% RSD,确保方法转移的高度重现性。系统体积设计经过优化,总延迟体积<120μL,大幅减少峰展宽效应。
在分析通量方面,系统支持最快5秒进样周期,配合快速色谱柱可实现每分钟3-5个样品的分析速度。创新的智能冲洗程序可根据样品性质自动优化冲洗方案,将系统平衡时间缩短50%以上。方法开发助手功能可自动评估不同色谱柱和流动相组合的分离效果,显著提高方法开发效率。
系统兼容性方面,Vanquish Flex支持从常规HPLC到UHPLC的全范围应用,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2.7μm、1.7μm或1.0μm颗粒色谱柱。创新的背压调节技术可自动适应不同粒径色谱柱的压力特性,确保流速稳定性。系统还支持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应用,进一步扩展了分离能力。
Vanquish Flex UHPLC与质谱的联用实现了分离科学与检测技术的完美结合。系统专为质谱应用优化的流路设计,采用低扩散连接技术,将色谱峰宽减少30%以上,显著提高质谱检测灵敏度。离子源友好型流动相配方数据库包含100多种已验证的缓冲体系,帮助用户快速建立LC-MS方法。
在蛋白质组学应用中,系统采用微流控分流技术,实现50-1000 nL/min的超低流速分离,大幅提高电喷雾离子化效率。创新的捕集柱-分析柱二维配置可在第一维进行样品富集,第二维实现高分辨分离,特别适合复杂生物样品的深度覆盖分析。
代谢组学研究方面,系统支持HILIC和RP双模式分析,配合高覆盖率代谢物数据库,可同时检测数千种代谢物。动态排除功能可自动识别并排除基质干扰离子,提高定量准确性。数据采集速度与高分辨质谱完美匹配,确保即使是最窄的色谱峰也能获得足够的扫描点数。
Vanquish Flex系统搭载了Chromeleon 7.3色谱数据系统,提供从仪器控制到数据分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智能方法开发向导可基于化合物性质推荐最佳分离条件,内置的200多种方法模板覆盖了常见应用场景。实时系统监控功能可显示各模块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便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维护便捷性方面,系统配备自诊断功能,可识别常见故障并提供解决方案。关键耗材如密封圈、活塞等均采用长寿命设计,维护周期延长至6-12个月。模块化设计使得大部分维护工作可由用户自行完成,显著降低运营成本。远程协助功能允许技术支持人员实时查看系统状态,提供快速响应。
数据管理符合21 CFR Part 11要求,支持电子签名和审计追踪。报告生成器可自定义输出格式,一键导出符合期刊要求的图表和数据。云存储选项便于多地点数据共享和协作研究,确保数据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Vanquish Flex UHPLC液质联用系统凭借其卓越性能和灵活配置,正在推动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生物制药行业,系统可用于单克隆抗体表征、ADC药物分析和基因治疗产品质控,满足生物类似药开发的严苛要求。临床研究领域,系统的高通量能力支持大规模人群样本分析,为精准医疗提供数据基础。
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系统可同时筛查数百种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检测限达ppb级以下。环境分析应用中,系统与高分辨质谱联用可实现非靶向筛查,识别新型污染物。系统持续的技术升级和应用程序开发,将进一步拓展其在组学研究、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为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提供强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