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与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联合开发出一种微型实验室设备——“白血病芯片”,距离人们实现白血病及其他癌症的精准治疗又近了一步。该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标志着个性化免疫治疗研究迈入新阶段。
美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干细胞培育出具有完整血管网络的肺类器官。这些“迷你”肺与人类肺部的发育过程高度相似。这项发表于《细胞》杂志的最新成果,不仅揭开了人类早期发育的奥秘,也为构建肠道和结肠等其他血管化器官模型奠定了基础,更为疾病研究、药物测试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洪林、王蕊团队,揭示了一种全新降压靶点TRPV4-RhoA轴,并发现了该靶点的首个小分子候选药物,为深入理解高血压发病机制和开发新一代精准降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方向。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循环》。
6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湖北天门举办大豆科技月月谈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等与会专家实地观摩,对中豆系列大豆新品种与配套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给予高度评价。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副研究员苗露团队通过调控荧光蛋白与荧光染料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提高了荧光蛋白的光稳定性,并基于化学遗传学策略赋予外源荧光染料遗传编码荧光,解决了荧光染料因非特异性标记而产生背景荧光信号的问题,协同提高了荧光蛋白和染料在活细胞成像中对靶蛋白标记和成像的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化学科学》和《先进科学》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副研究员乔庆龙团队利用亲水性醚链对罗丹明进行N端修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水中高亮度的醚链罗丹明染料。这类新型染料凭借其水中高亮度和低团聚特性,能够有效降低活细胞内非靶向结合,在活细胞超分辨荧光成像中展现出高精度定位、高亮度和高信噪比的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