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湖北天门举办大豆科技月月谈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等与会专家实地观摩,对中豆系列大豆新品种与配套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给予高度评价。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副研究员苗露团队通过调控荧光蛋白与荧光染料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提高了荧光蛋白的光稳定性,并基于化学遗传学策略赋予外源荧光染料遗传编码荧光,解决了荧光染料因非特异性标记而产生背景荧光信号的问题,协同提高了荧光蛋白和染料在活细胞成像中对靶蛋白标记和成像的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化学科学》和《先进科学》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副研究员乔庆龙团队利用亲水性醚链对罗丹明进行N端修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水中高亮度的醚链罗丹明染料。这类新型染料凭借其水中高亮度和低团聚特性,能够有效降低活细胞内非靶向结合,在活细胞超分辨荧光成像中展现出高精度定位、高亮度和高信噪比的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
凭借超高热导率,金刚石成为突破高频大功率芯片散热瓶颈的关键材料——将芯片直接键合到金刚石衬底上,能显著降低近结热阻与结温,被视为未来高性能芯片及3D封装热管理的理想方案,其应用价值日益受到行业关注。
在精准医疗和生物传感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实现安全、高效、无痛的药物输送与实时监测,成为医疗技术升级的关键挑战。微针(Microneedle)技术正逐步走向跨领域融合应用的前沿,从传统医疗器械向精准给药、美容抗衰、生物诊断乃至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方向延展。作为一种具备微创性与高效传输能力的微尺度接口结构,微针可穿透皮肤角质层,构建起药物、信号或细胞与体内环境之间的“快速通道”,有效突破皮肤屏障限制,为药物递送、生物标志物检测及组织工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旭/陈岩团队在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凤凰单丛茶溯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食品化学-X》(Food Chemistry-X)。